有千余年历史的苏眼井古井如今何在?


  位于苏眼井社区61栋居民后面翻建的苏眼井。


  翻建苏眼井后面立有王昌龄石像和“昨临苏耽井,复向衡阳求”诗句。


  此为苏眼井社区在广场路门口右边的房屋,居民指证此为苏眼井所在位置。

  本网讯(晚报记者 周连武)苏眼井,在年轻市民的印象中,它只是一个地名或者社区,但其实它也是一口古井。这口早于唐代的古井,极富神话色彩,可惜已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埋于房底,目前已找不到它的踪迹。现在的苏眼井是翻建而来,以作纪念而已。

  古井原址已被埋于房底

  8月5日下午,记者进人苏眼井社区,止于61栋居民楼后,苏眼井近在眼前。从周围环境来看,苏眼井要比罗家古井好得多。苏眼井前面有座拱桥,桥下有条小渠,侧边竹林成荫。八边形的井口 ,显得更为玲珑,竖立的青板石围成。苏眼井外围的南北西三个方位由石柱、石板半围合。古井、小桥、竹林巧妙搭配,俨然有几分江南园林风格和别致。

  可当记者望向井口时,只见井底被零食塑料袋等杂物覆盖,并无井水,且井底被鹅卵石死死封住,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

  据今年82岁的李奶奶介绍,解放初期她便搬到这边来,那时都是老房子,周围基本上是水塘、菜地,苏眼井井水不断。据在此生活了30多年的王阿姨介绍,原来苏眼井附近有条小街,很是热闹,同时周边都是菜地,农民从这里提水浇菜地。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,这里的老房子重新修建,苏眼井被填埋至房底。据另一位奶奶介绍,当时一位居委会主任觉得可惜,于是在这里翻建。

  那么真正的苏眼井到底在哪里?李奶奶告诉记者,它位于苏眼井社区广场路门口右边的房屋下方。记者找到这里,却查不到任何踪迹,只见原址边上有人在卖西瓜。

  苏眼井的由来

  记者注意到,翻建的苏眼井井口朝东的三块青石上刻有三个字苏耽井,难道这不是苏眼井?苏眼井社区居委会办公楼墙面的《苏眼井简介》道出其中原委。清代乾隆年间修撰的《清泉县志》记载,此井在衡阳城南两里远的清泉县,井水清澈干净,取水的人非常多。唐代诗人王昌龄有诗曰:“昨临苏耽井,复向衡阳求。”晋代葛洪的《神仙传》称说苏耽为仙人,是汉代郴州人,因孝顺闻名。汉文帝时,将要成仙而去,于是便告诉他的母亲,说:“明年天下会发生疾病瘟疫,庭院中的井水,屋檐之下的橘树,可以养活您。并且,只需要用一升的井水,调和一枚橘叶,就能救活一个人。”说完便升入云中而去。到了第二年,果然发生疾疫,苏耽的母亲便依计行事,经过救治的人都痊愈了,衡阳人感激苏耽的恩德,就把这口泉命名为苏耽井。

  根据王昌龄的诗来推断,这口井应当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。为了避免直称仙人的名讳,重新定名为苏眼井。“耽”字与衡阳方言“眼”字读音相近,于是就演变为现在的名称了。 返回衡阳全搜索首页>>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回顶部

热点新闻

本站热图

关于我们 - 集团简介 - 广告服务 - 诚聘英才 - 联系方式 - 友情链接
Copyright © 2016-2020 衡阳全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
新闻热线:0734-8611110 广告热线:0734-8686235 发行热线:0734-8223670
版权所有 ICP证:湘ICP备1201302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43120180009 湘公网安备 43040702000120号